抽水灌溉后的稻田。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郑恩茵
摄种植户抽水灌溉稻田。 黄金敏 摄
4月25日清晨,珠城上空云层翻涌,人工增雨火箭弹划破天际,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普降珠城大地。
今年以来,我市日照时数偏多,降雨持续偏少,给春耕生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为做好干旱灾害防范工作,我市各职能部门带动种植户主动应对,采取人工增雨、灌区放水、抽水灌溉、抗旱栽培等多项应对措施,保障春耕春管生产用水。
4月24日上午,在合浦县星岛湖镇总江村,伴随着抽水泵的启动轰鸣声,清澈的水流向稻田,稻田里的水稻挺拔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
“基本可以满足稻田灌溉用水,今年的收成算是有盼头了。”总江村种植户王培章一早就启动了抽水泵,开启一天的抽水灌溉工作。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少雨,给早稻种植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种植的500亩稻田受到影响。为减少损失,他近期在稻田旁新打了30口抗旱井,每隔一天都抽水灌溉稻田。王培章说,打井、配套水泵、抽水管以及抽水用电等,增加了不少种植成本,但是可以很好地缓解旱情。看着青翠的稻浪随风起伏,他说:“再贵都值!”
在田间地头,少不了农业技术员的忙碌身影。近日,合浦县沙岗镇太平岭村种植户黄良章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700亩甘蔗地里铺设了滴灌系统。铺设的水管蜿蜒至甘蔗地,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多亏了技术人员的帮助,刚种下去的甘蔗看到了希望。”黄良章说,长时间没有降雨,他近期新种下的甘蔗难以发芽。现在铺设滴灌系统,既能滋润土地满足甘蔗生长条件,同时也节约不少用水。如今嫩绿的甘蔗新芽已破土而出。
合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伟程告诉记者,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团队到各乡镇指导防旱工作,采取引进耐旱品种,推广节水技术,启动和新增抗旱井抽水,水渠远程抽水,利用高标准农田引水等方法努力缓解旱情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
连日来,海城区农田里也上演着“水龙”接力的场景。海城区农水局紧急协调市政部门派驻洒水车3辆,对急需耕种的农田进行喷洒灌溉,共灌溉干旱农田330余亩;同时,组织采购水泵、铺设水管、接电等,实施抽水浇灌田地,最大程度解决村民春耕困难。
据统计,目前,全市启动抗旱井11968口,新增抗旱井834口,使用抽水设备12134台(套),累计抽水481.1万吨,有效灌溉农田66.46万亩。同时,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面积23.44万亩、推广抗旱品种种植面积3.45万亩、改种耐旱作物面积1.51万亩。
4月25日,我市迎来适合人工增雨的好时机。4月25日05时10分,我市气象部门开始人工增雨作业。当天早上,北海市普降小雨,局部中雨。其中有9个站点降雨量在10毫米到20毫米,其中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合浦公馆,为16.7毫米。气象部门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待气象条件和空域条件允许将继续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全媒体记者: 黄金敏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