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北海港口岸铁山港东港区榄根作业区1—2号泊位及南1—3号泊位顺利通过自治区对外开放验收。据报道,此次5个泊位同步开放,创下了北海港单次对外开放泊位数量最多的纪录,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枢纽的竞争力,助力广西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腹地、构建全方位高层次向海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和生动实践。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时指出,“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2019年12月19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作为“打造向海经济”的策源地,北海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战略部署,先后编制实施《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的若干意见》《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多引擎驱动向海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发展向海经济,已成为新时代北海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当中的港口建设,于北海发展举足轻重。
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广西沿海的重要港口,北海港口岸是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及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引擎,已然成为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强劲依托。2017年之后,北海港建设不断加速,铁山港陆续开工新建泊位13个(包括北海铁山东港区的5个泊位);2023年12月,北海铁山东港区正式开港,高效服务铁山东港区及玉林龙潭产业园等腹地产业,成为桂东南最近、最便捷、最高效的海上新出口;2024年12月,北海码头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4202万吨。如今,北海港域对外开放泊位达到25个,建成生产性泊位76个,在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即将迈入亿吨大港;铁山港20万吨级航道(外海至啄罗作业区段)、石头埠作业区19号泊位工程、啄罗作业区30号泊位工程等一批重大港航基础设施开工建设。
近年来,北海港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类新纪录常见于报道。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港口经济的升级之战,既是对历史机遇的主动拥抱,更是对发展命题的深刻作答。
涵盖北海市合浦县、玉林市博白县的龙港新区发展日益增速,随着绿色化工、临港新材料、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林纸、加工贸易等产业加速集聚,一批“双百双新”项目先后落地,对大港口、大物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依托良好的建港条件和蓬勃的临港产业,东港建设步入快车道,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港口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先后开通桂东班列、“贵港—北海铁山港”“北部湾港—玉林”海铁联运班列,全力打通港口与腹地企业的山海阻隔,越来越多适箱货源融入两广航线,形成陆海联动的新发展格局。此次开放的5个泊位包含2个10万吨级泊位和3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达745万吨,可满足不同规模散货船的靠泊需求,将直接服务于北海及周边城市的光伏玻璃及硅基新材料、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新能源材料等临港产业,强化北部湾港物流枢纽功能。
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正在形成深度耦合,将释放出强大的经济动能和多元的增值空间。据有关部门统计,北海沿边临港产业园区2024年完成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57.13%,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投资在广西沿边临港产业园区4个市中总量均排第二。临港产业为北海市打造向海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潮涌北部湾,北海港泊位矩阵的持续扩容,见证着北海从“海上驿站”到“战略支点”的蜕变。以港口功能升级重构产业空间,以开放能级跃升重塑竞争优势,北海正以“大港口—大产业—大开放”的进阶逻辑,书写新时代向海图强的新时代范本。(严丹)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