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北海中山公园,相机快门声与鸟鸣声此起彼伏。
“打鸟”,是摄影爱好者群体中广泛使用的术语,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的行为。当“李现‘打鸟’”成为社交媒体热搜,当各地文旅部门争相蹭热度时,北海悄然展现的生态图景,恰似一面明镜,给人出了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命题:在快节奏的现代文明中,人类该如何重建与自然的对话模式?
迄今为止,北海记录在册的鸟类有468种之多,是一本生态文明教科书。涠洲岛、银滩、冯家江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冠头岭……北海观鸟好去处不胜枚举,这是这座城市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具体成果。数据显示,近年来,北海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状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广西第一,近岸海域优良面积比例达98%。
从狩猎时代的物理伤害到数字时代的影像捕捉,人类对鸟类的凝视方式完成了暴力祛魅。在快门声此起彼伏的拍摄现场,“打鸟”行为的双重性也值得深思。“打鸟”爱好者通过相机、无人机等设备留下鸟类的影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打鸟”爱好者为了得到“精彩瞬间”,采取驱赶鸟儿等不文明的做法,不仅影响鸟类繁殖率,也在制造新的生态风险。为此,北海林业部门提醒“打鸟”人士要保持距离,科学“打鸟”。看似简单的管理措施,实则是构建新型人鸟关系的文明刻度。同时,也警示人们,生态资源转化必须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逻辑,任何急功近利的开发都是对生态资本的透支。
北海中山公园内,摄影师的等待与鸟类的翩跹构成动态平衡的艺术。这种场景解构了人类对自然的单向度观赏,建立起互为主体的凝视关系——当人类通过镜头解读鸟类的生存智慧时,也在被自然反观着文明进化程度。据媒体报道,目前,全球有9条鸟类迁徙通道,其中4条从我国穿过,几乎覆盖了我国全部领土和领海,数十亿只候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飞,迁徙路径遍布全球。我国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开展鸟类环志和迁徙研究、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实施濒危鸟类拯救行动、参与国际履约与国际合作、打击非法猎捕野生鸟类等违法活动、提升公众爱鸟护鸟意识等,鸟类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这种超越地域的生态责任,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自然领域的生动实践。
当鸟儿振翅掠过北海的天空,它们承载的不仅是摄影师的快门声,更是整个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集体凝视。从“打鸟”到“护鸟”,从围观到参与,我们需要建立更精细的制度设计,将公众的生态热情转化为保护行动。唯有如此,才能在快门的咔嚓声中,听见更多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鸣。(扶建邦)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