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廉州府时期 ——合浦两千年(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明代,北部湾北岸为廉州府辖区,范围大体为今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不含上思县)。明初,廉州府下辖钦州、合浦县、石康县、灵山县。成化七年(1471年),朝廷废除石康县,将其并入合浦县。明代廉州知府为地方官实职,权力又比宋代的廉州知州权力要大些,但廉州知府没有军权,就这个意义而言,管的地方是比唐代大了,可实际权力不如唐代廉州刺史。

明太祖认为元代行中书省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遂于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一分为三: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长官同为“省长”,只是因为布政司管民政,一般默认其为地方行政区划。明代疆域常有布政司不能覆盖处,但这些地方都有卫所,这类实土卫所有自己的辖境,是故卫所制度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制度。明代在廉州府设有廉州卫,廉州卫下辖永安守御千户所、钦州守御千户所、灵山守镇千户所。

明代军事移民对合浦最大的影响有两点:一是永安军话的形成。“军话”得名于明代卫所军户,卫所制度规定军户单独立籍,独立于民户之外,世代为军,不得改籍,一人为军,全家随迁。今日的山口镇永安村在明代是永安守御千户所驻地,合浦的军话以永安为中心形成。永安军话也是现在广西唯一一种“军话”。二是合浦县说廉州话的人群有以正月十五为“小年”的习俗。明代廉州卫的上层军户多为南直隶(南京)人,带来正月十五过“小年”的习俗,延续至今,使得合浦人观念中的“小年”日期与周围其他地方区别开来。

明代行政区划调整对合浦文化影响最大者为洪武二年(1369年)廉州府由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改隶广东等处行中书省,由此奠定合浦汉族民系的主要文化特征为粤文化。廉州府由广西改隶广东还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导致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广西一直是一个不产盐的内陆省,日常所需的盐只能由广东供应,史称“粤盐入桂”。“粤盐入桂”的线路有多条,视其重要性主要有两条,逆西江而上为大宗,沿南流江而上为小宗,合浦县即为第二条线路的关键节点。盐仓设在广东廉州府石康县,所晒得的盐均要先调运至石康盐仓贮存,再溯南流江北上运抵广西北流县,然后沿圭江(北流江)入浔江,再沿浔江运梧州府集中,最后从不同的方向分销广西各地。

虽然成语“珠还合浦”出现于汉代,但粤剧《珠还合浦》的故事蓝本是以明代合浦县的采珠史为依据的。明代在白龙城设有珠池太监,多次横征暴敛,以万历年间为最。粤剧《珠还合浦》即是对这段民众切肤之痛的反映。

此外,明代合浦的文化影响还在政治上有一个表现:明代开国功臣陈清死后被明太祖追封为“合浦侯”,与明初大将常遇春、徐达等同样葬在钟山的北面。钟山又名“紫金山”,明太祖将自己的陵寝选在紫金山,而将开国功臣们都陪葬在北面,是希望这些臣子像生前一样守卫着自己的江山。陈清是庐州府巢县人,史籍也无记载陈清生前是否到过合浦,可见一位开国功臣死后追封的爵号有“合浦”二字正是基于古代合浦的显著地位。陈清有位后人陈季鸣生于1892年,卒于1972年,是一位书法家。因为祖先是合浦侯,陈季鸣特意刻了一方印“合浦侯第十八世孙”。

清承明制,廉州府的行政区划没有太大变动,但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区别是:明代灵山县实际上是钦州的下辖县,而清代灵山县直属廉州府。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法战争结束后三年,钦州升为直隶州,不再受廉州府管辖,直属广东行省。钦州变成直隶州这一历史事件是与国家大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清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大的调整有边境地区设立行省,如新疆行省、台湾行省;小的调整有边境的州升为直隶州,如钦州。因此,在中法划界时,边境界碑上的文字写的是“大清国钦州界”而非“大清国廉州界”。

不过,于合浦历史而言,影响更为深远的一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光绪二年(1876年)。是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廉州府合浦县辖下的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地位日益重要,开始近代化历程。此后100年,北海镇虽然政治上归合浦县管辖,但一直是合浦县经济最发达的地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为后来二者政治地位的对调埋下伏笔。


编辑:许苏文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