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聊赠一枝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喜欢小寒,因为二十四番花信风自此起。

或许因为节气七十二候里关于花事的不太多,爱花事的古人总觉得不够完满,所以又梳理出二十四番花信风吧?自小寒起,谷雨终,二十四候,风报花之消息,每候应一种花信。这种以花开记录时令的浪漫,实在令人着迷。

小寒。一个小字,轻柔,烂漫,让人感觉寒意是浅的,小小的寒,还不到最冷时。其实,是望文生义了,俗话说“冷在三九”,这三九就在小寒节气里,它才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虽然天气极寒,但由于在冬至时太阳开始回归,至小寒时阳气已经渐盛。被古人视为“得气之先”的禽鸟,在感知阴阳之气流转方面最是敏锐,小寒三候的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便都是鸟类,在一年中最冷的天气,大雁北归、喜鹊筑巢、野鸡鸣叫求偶。而且,敏感于光照的低温植物也开始展露生机,小寒的三番“花信风”梅花、山茶花和水仙花开始次第开放。否则,二十四番花信风,何以会从小寒始?

或许是因为独步冰天雪地,最先穿破寒寂让枯枝开花,捎来春的消息,小寒的三番花信风,腊梅澡雪,茶花耐冬,水仙负冰,都具傲雪之骨、冰雪之姿,在中国文化里别具君子之德。排在二十四番花信风第一枝的梅花,气质孤傲高雅,更是深得文人墨客偏爱,花中四君子里有它,岁寒三友里有它,入诗入画入酒入茶,梅花慰藉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也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审美,以梅花消遣寒冬与流年的梅文化里,每一段故事,都太美太传奇。

宋代名士林逋,一生无婚无子,植梅以为妻,养鹤以为子,孤山前后三百多株梅花,全是他亲手栽种。浇水,疏枝,养护,日夜静心照看。梅边吹箫,鹤影相随,烹茶煮雪,吟诗喝酒。“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的诗,写完一首就丢在风里,风吹纸飞,落在哪株梅花上,就是写给哪株梅花的。有人前来买梅,他把卖梅的钱装入一个小包,投进瓦罐,每天随手取一包作生活费。若包里钱足够多,就多加一壶酒,若钱数微薄,粗茶淡饭也将就过。瓦罐空时一年也刚好过完。林逋的隐居,可谓真正的将世外桃源与儒道的清静无为完美结合,那是普通人难以抵达的高度。

相比之下,晋代的陆凯的梅,多了一份人情的温暖。陆凯虽是一介武将,却也是手不释卷的风雅之人。那一年,他率兵南征路过荆州恰逢岭上的梅花开,便轻装简从前去踏雪寻梅。岭上梅花一树一树地开着,淡淡的幽香,让一颗戎马倥偬的心变得柔软浪漫。他想起了久未谋面的挚友范晔,于是折下一枝含苞清逸的梅花,交由驿使快马寄送,并附上了一首绝句:“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想那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从南方,到北方,千里迢迢,一路颠簸,这一枝梅送到大概也花骨全无了,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寄出去的,其实是一整个春天啊。

如同最冷的天气有花应节而开一样,最冷的天气人间也有节庆狂欢,小寒期间的“腊八节”,有重大的祭祀活动“腊祭”。孔子的“文武之道”论,便源于腊祭。在一次蜡祭中孔子问子贡:“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贡不知道为什么举国上下的人都像疯了,自己却看不出乐在何处。孔子便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农人辛苦一年,好不容易才有一天享受,当然要狂欢了。该紧张时紧张,该轻松时轻松,文武之道,才是治理天下的办法。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小寒太冷,习俗多与吃食相关,除了吃腊八粥、腊八饭,也讲究肉食进补,如涮羊肉、煲鸡汤等,才能贮藏足够的能量在春天生发。更何况,“小寒大寒,准备过年。”再冷,心也是暖的,毕竟,年已近在眼前了。

编辑:潘沁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