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连接东南西北,一盏盏灯光点亮千家万企……从一盏灯火到飞虹万里,从万家灯火到产业集群,进一步对外开放的40年间,北海电力从弱到强、从强到优的历史巨变,为居民带来了便捷高质的生活,更有力地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照亮着实现华丽蝶变的北海。
1984年,全市只有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与广西主电网相连。如今,北海电网已经发展成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47座、总容量达547.64万千伏安的强大电网。
从“一条线”到“一片网”,照亮城市发展
翻开历史书页,1895年,广西第一盏电灯在北海点亮,由此拉开电力与国计民生同频共振、赋能发展的序幕。
“北海,是广西最先有电的地方。”北海供电局副总工程师梁佩东介绍,1884年,英籍医生柯达在北海创立了普仁医院,1895年由英国的教会出资,在这里设立了一台容量为10千瓦内燃发电机发电,正是在普仁医院点亮了广西的第一盏电灯。现在的中山路北侧保存有44根方形钢筋水泥电线杆,每根高约12米,由20世纪30年代北海著名建筑商陈兆衡先生承建,至今仍在使用,并被列为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梁佩东说:“这些电线杆是北海电力百年风华的最佳历史见证。”
1957年,北海市政府兴建北海市火力发电厂。
1974年1月,合浦110千伏变电站建成,同年12月,西津至合浦11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
1975年,合浦至北海35千伏输电线路及北海35千伏变电站相继建成,北海电网正式通过西津至合浦至北海输电线路与广西电网联接,由广西电网供电。从此,北海居民基本上都能用上了电,夜幕降临后城里明亮了许多,人们在晚上也开始有了一些娱乐活动。
1984年,全市只有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与广西主电网相连,电力得不到保障,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以前家里都没有什么电器,晚上有个低瓦数的灯泡照明就很知足了。”回忆起20世纪70、80年代时的用电经历,今年70岁的市民刘大爷记忆犹新。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才陆续走进寻常百姓家,可是电力不充足,大家用电也不敢任性。
1984年,北海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改革破坚冰,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
1992年,我市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电网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探索实践。
“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电网电压等级得到翻倍提升,供电能力更强,用电更有保障。”南方电网广西北海供电局变电管理所墩海巡维班技术负责人刘文昌是当年首座220千伏变电站的第一批进站职工,他见证了变电站的建成、投产以及电网的发展壮大,电网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令他欣喜不已。
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一代代电力人不懈努力,将电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将光明带给千家万户。
2002年8月31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北海供电局企业体制由自治区直属企业转变为中央企业,北海电网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2009年,北海供电局在广西电网公司系统率先实现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无人值守。
2010年,北海电网全年共投运变电站5座、110千伏级以上线路工程2个,创北海电网建设史新高。
2013年,北海供电局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93.24分,成为国内首批18家通过一级评审的电力企业(南网公司系统第一家)。
2015年,开启了直升机巡维模式。
2017年,首座500千伏变电站福成站投入运行。2022年北海网区售电量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2023年,北海市社会用电量达125.51亿千瓦时,是1984年2500万千瓦时的502倍。
……
据北海供电局规划部经理万俊介绍,如今的北海电网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47座,总容量547.64万千伏安的电网。目前,北海电网由4回500千伏线路、6回220千伏线路与广西主电网相连,6回220千伏线路与北海电厂连接,基本建成以500千伏福成站、北海电厂、珠城电厂为主要电源的双链双环网。
四通八达的电网网架,串联起灯火通明的璀璨商都,这不仅体现了电力供应的高效与稳定,更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繁华。
从“有电用”到“用好电”,映照美好生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力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市电力供给与需求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供电服务质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骑着自行车、拿着电费单,挨家挨户收电费……”这是许多上了年纪的抄表员经历过的工作方式。北海供电局一名老员工回忆说,以前,工作人员出去工作都要带上算盘、工具包,还要现场算账找零,不仅工作效率低,还容易出错。人们办理用电业务,也都需要到供电营业厅,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呼叫。
“没想到,现在办理用电业务如此便捷。”日前,在供电营业厅办理完业务的陈女士感慨道。她告诉记者,因为家里安装了电梯以及电动汽车充电桩,用电量将大大增加,家里的电表容量已无法满足用电需求,为此她特意跑一趟营业厅办理电表增容业务。但没想到,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申办手续。工作人员告知,两个工作日内即有工作人员再联系她,了解具体用电需求,符合条件即安排安装工作。
陈女士说,曾几何时担心电不够用,如今用电不发愁。此行,她还得知办理用电业务只需在网上办理即可,不用“跑一趟”。
“如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早已覆盖全市,几代供电人的远程集抄梦也早就变成了现实。”北海供电局市场部业扩管理专责蒋成成说,随着自动终端的普及,使用“南网在线”APP,动动手指就可以进行电费查询和支付,并可以实现网上报装、网上报障,让市民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供电服务。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办电流程上,供电部门也不断给客户做“减法”,线上办电、一证受理,凡是能在营销系统智能档案内可以查询的资料就不要求客户再行提供,减少客户办电时间,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有效减少客户办理手续的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2023年,北海供电局已实现“36+24”项用电服务办理“一次都不跑”,办电业务线上办理比例超99.82%。
“若不是灯闪了一下,完全不知道停过电。”市民周大姐谈起最近的用电经历说道。近年来,北海供电局加大自动化开关、自动化终端的建设与投入,对现有配网线路进行技术升级,高标准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实现“1分钟,配电网自动完成供电故障的定位和隔离;5分钟内,恢复非故障区域自动转供电”,让用户停电“零感知”。
从“电大哥”到“电保姆”,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北海依托资源禀赋和港口优势,全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向海工业体系。随着工业增长的强劲势头,产业链上下游的贯通,项目用电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同时也对电网布点、营商环境、电网敏捷建设能力提出了挑战。
北海供电局积极融入和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分析北海各区域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情况,将“泾渭分明”的城市功能布局与广西电网公司在能源电力领域的枢纽平台、技术、资金、能源产业链的优势相结合,谋划结合北海市工业、旅游、行政各区域功能定位,通过聚焦核心区高可靠供电、服务文旅产业集聚、支撑工业强市战略、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以及构建数智化微电网“五大主题”,统筹推进电网高质量发展,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实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深化现代供电服务体系建设。
日前,在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南玻集团广西北海光伏绿色能源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经过前阶段的试生产调试,目前已正式生产。
“我们的生产离不开电力的赋能。”广西南玻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李向荣向记者介绍,目前他们每个月生产用电超过1000万度,安全稳定的供电为他们生产打牢了基础。
电力是工业的“血液”,电量描绘工业的“热度”。今年上半年,用于支持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企业用电的220千伏还珠变电站主变增容改造工程顺利投产送电。改造后的主变容量从原来的9万千伏安变成18万千伏安,单台主变容量翻了一番。周边各大企业也由原来的单回路供电提升至双回路供电,企业的供电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同时,南方电网广西北海供电局220千伏禄罗送变电工程也已经投产,可更好地保障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各个项目可靠用电。
万俊表示,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将进一步优化北海电网网架结构,提高电力供应的效率和可靠性,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北海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据悉,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全社会用电量达101.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0%,居全区第3位。其中工业用电量达64.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8%,占全市全社会用电量的63.41%。
10月14日,从钦州自驾到北海的莫女士,一抵达流下村停车场就顺利地给电车充上了电。她开心地说道,没想到在乡村景点也设置了汽车充电站,实属贴心。
此贴心之举来自北海供电局。
海城区地角街道新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郭元告诉记者,过去,流下村耕地少,村民大多开展浅海作业、外出务工,村屋大部分空置,电气化程度低。这几年,随着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村里高端民宿、店铺增多,用电需求直线上升。
为了满足景区用电需求,2023年下半年,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在流下村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仅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套基础供电设备升级改造,让该村用上放心电。
流下村邻舍设计师酒店店长张无忌说,在村里开民宿,最担心的是电压不稳,影响顾客的体验感。“线路改造,如同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开玩笑地说道,“现在,我只会担心我们空调坏不坏,根本不用操心用电问题。”
“我们村现在就如一座小型能源站,用电不愁。”流下村村民李大姐说起村中用电现状很是得意。她说40年前发愁没电用,现在智能用电随处可见。村中,白玉兰形状的景观风力发电树持续生产绿电,夜晚还能照明;太阳能座椅不但可以供人休息,还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停车场顶棚安装有光伏板,电动汽车充电更方便……
流下村的变化是北海电力为文旅产业服务、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的生动实践。
昔日频繁的“电不够”困扰已化作历史尘埃,用电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40年追赶超越,40年厚积薄发,北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珠城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北海砥砺奋进绘新卷,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把老百姓高品质生活之歌越唱越响。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