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海日报》报道,11月4日上午,国家(海上)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市人民医院临床药师苏桂玉路过广东路铁路桥附近时,突然发现一男子骑车摔倒,头部一直流血不止。在这危急关头,她从车上拿出急救包,为伤者实施急救,及时稳定了伤情。据悉,这是“第一目击者‘救’在身边”公益活动正式贴标启动以来,队员首次在北海街头为遇到紧急情况的人员实施紧急救援。
从新闻中获悉,“第一目击者‘救’在身边”公益活动,是市人民医院国家(海上)紧急医学救援队党支部联合急诊科党支部共同创建的党支部活动品牌,旨在人民群众有需要时,能及时提供急救服务。分别于今年6月28日和7月5日,为2批车队贴上印有“我是北海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如有需要请截停我”字样的标识,并为每名队员随车配备了急救包。
由于一些突发原因,如交通事故、意外受伤、身体突遇不适等等,而出现需要紧急救治情况,这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尽管时下每个城市都建立了完备的救助系统和急救设施,如120救护。不过,120救护车来得再快,也有距离和时间上的差别,救人如救火,早一分钟救治,就会多一分希望,就会为患者减少伤痛。
一辆贴着标识的车辆,一个随车携带的急救包,这样的装备看似简单,但如同一个小小的流动急救站,为需要者伸出援手,给危难者带来希望。这样的公益活动,解民忧,解民难,老百姓自然举双手赞成,为之鼓掌,为之叫好。而且,这样的公益行动,不仅墙内飘香,墙外也是繁花似锦。据悉,参加公益活动的急救队员,即使出差在外,也不忘记自身义务所在。如今年8月1日,在长沙前往岳阳的G1102次列车上,市人民医院的两位医生就共同为身体不适的女子实施急救,赢得了车上众多旅客的称赞。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提高群众自救互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让更多人加入到“第一目击者‘救’在身边”公益活动的队伍中来,市人民医院多次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活动,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与技能,让群众真正能做到敢救、能救、会救,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危害。
当然,急救是一种技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急救队员。但是,公益活动所倡导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以及乐于为他人解难、互助、友爱之心,值得每个市民学习,向之看齐。当你路遇一个突发受伤者,不懂得如何包扎止血不可怕,关键是能停下来关心地问一问,是否需要什么帮助,哪怕是帮打一个120的急救电话,也是一个暖心的行动,可给伤者带来切实的帮助。一个小小的助人之举,彰显的是浓浓爱心。但愿“救”在身边公益活动的行为之美、道德之美,蔚然成风,传遍珠城大地,铸造成名扬八方的城市品牌。(胡伟)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